毛毛思雨小站 诗之韵

揭秘比特币江湖传奇:技术变迁、资本狂热、监管介入的风云故事

比特币和区块链,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当前的炙手可热。笔者从2011年接触到比特币,经历了技术的变迁,资本的狂热,监管的介入。体验了起伏跌宕之后,本已决定退出不再关注。但转身作为旁观者之后,看到最近两年的狂热,再回想比特币的历史,反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这个从数字世界的虚无中诞生的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是超前的技术,宏大的理想,抑或是人性的洞察?当币圈的潮水逐渐退去,让我们从头开始,梳理一下这片江湖的兴衰。

  ▌密码朋克传说

  熟悉比特币的朋友们,应该对 Cryptocurrency 这个词也不感到陌生。这个词来自 cryptography + currency 的组合,通常译为「密码货币」。为什么货币会和密码学产生联系?这就要从一个神秘的组织说起。

  Privacy is necessary for an open society in the electronic age. ... We cannot expect governments, corporations, or other large, faceless organizations to grant us privacy ... We must defend our own privacy if we expect to have any. ... Cypherpunks write code. We know that someone has to write software to defend privacy, and ... we're going to write it.

  — A Cypherpunk's Manifesto (Eric Hughes, 1993)

  直到20世纪70年代,密码学主要是由军事或间谍机构秘密研发的。 然而70年代末,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得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政府公布了 DES 数据加密标准; 以及 Whitfield Diffie 和 Martin Hellman 公开发表的公钥加密技术。先进的加密技术,吸引了一批自发讨论和研究密码学应用的学者和程序员。这就是 Cypherpunk 组织的前身。

  Eric Hughes,Timothy C. May 和 John Gilmore 这三位创始人的气质,基本决定了后续 Cypherpunk 邮件列表的讨论基调:个人自由和隐私高于一切。他们信仰强加密算法将能够保持个体安全的私人性,反对任何政府规则的密码系统。Cypherpunk 邮件列表建立于1992年,到1994年已有700名用户。在最高峰时,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论坛,讨论的内容涉及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和哲学。

  这些讨论催生了一系列的隐私保护和加密信息交换技术,包括 Tor / PGP / BitTorrent / Openswan 等大家熟悉或不熟悉的技术,但始终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 Cypherpunk 的 geek 们并不善于将技术产品化,更不用说运营和商业化。另一方面,隐私保护技术对于公众来说,远不如电子商务这种能带来实际好处的互联网工具更易于接受。

  与此同时, David Chaum 在电子货币的尝试过程中也遇到了挫折。Blind signature 这个脑洞虽然很大,但是仅仅解决了匿名交易的问题。在中心化的货币金融体系里,缺乏政府和银行的背书,eCash必然只能作为小规模的技术试验田而存在。

  2008年,传统互联网巨头格局已定,移动浪潮崛起的前夜。 Cypherpunk 邮件组却行将垂暮,在各种技术落地的尝试失败以后,早期的理想主义者纷纷将生活重心移向现实。没有人能够想到,一篇看似随意发布到邮件组的电子版论文,会深刻的影响10年后的世界甚至更远的未来。

  Satoshi Nakamoto,自称居住在日本,却注册了德国的邮箱服务,熟练使用美式和英式英语。即使在视隐私为生命的 Cypherpunk 群体里,如此隐藏身份也不是常见的做法。一直以来,对其真实身份的猜测众说纷纭层出不穷,越来越八卦。不过换个角度,我们并不需要将他对应到现实,从公开的论文和帖子,也可以推测其发明 Bitcoin 的想法来源和动机。

  The root problem with conventional currency is all the trust that's required to make it work. The central bank must be trusted not to debase the currency, but the history of fiat currencies is full of breaches of that trust. — Satoshi Nakamoto (creator of Bitcoin)

  无论 Satoshi 本人是否承认自己属于 Cypherpunk 的一员, Bitcoin 的设计所体现的正是 Cypherpunk 的无政府主义精神内核。基于他对传统信用货币问题的理解, Satoshi 不希望数字加密货币被某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控制,而是希望其成为全球自由流动、不受政府监管和控制的货币。而 Cypherpunk 一直以来持续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成为了 Bitcoin 走向神坛之路最底层的基石。

  ▌披萨与毒贩

  Bitcoin 诞生之初,主要的参与者是对密码学和密码货币感兴趣的 geek ,比特币的现金价值对他们而言并不如底层的 P2P 和加密技术更有吸引力。但作为货币本身,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流通,其理念也无法真正得到验证。透过披萨和毒贩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到比特币获得价值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由于挖矿难度动态调整的机制,在初期难度极低的情况下,早期参与者可以轻易的获取成千上万的比特币。由于没有市场,人们仅限于自己挖矿,并且在圈内进行实验性质的随意转账。直到2010年5月18日,一位程序员 Laszlo Hanyecz ,才在原始欲望的驱动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4天后的5月22日,后来被命名为 Bitcoin Pizza Day ,对于 Laszlo 来讲,这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兴高采烈的宣布,当年被 Laszlo 吃进肚子的两个披萨的价值,又翻了多少倍。现在他是地球上唯一有资格回答“吃掉上亿美金食物是什么体验”的人类。

  这笔漫不经心毫不严肃的披萨交易,却第一次给比特币赋予了现金价值。两个月后的2010年7月, Mt.gox 交易所上线。

  相对于程序员们的保守,暗网世界的参与者们更喜欢激进的做法。2010年7月 Mt.gox 交易所上线,比特币有了稳定的币值后,迅速被违禁品交易的买家和商贩们发现和接受。2011年2月, Ross Ulbricht 建立了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网站(SilkRoad),也就是暗网的淘宝。

  Ulbricht 本来是想在这个网站上宣传自由主义的,并称这是网站存在的基石,网站目标“选择自由而不是暴政”。由于比特币的匿名性质提供的便利,秘密交易逐渐兴起,“丝绸之路”的用户很快达到了数百名,大多数卖家都在美国或英国,还有一些卖家位于澳大利亚。截止2013年3月3日,网站用户已达100万人。

  丝绸之路的迅速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同时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13年10月1日 Ross Ulbricht在旧金山的一家公共图书馆被捕,5月份因参与毒品交易、蓄谋违反毒品法、蓄谋非法入侵计算机、设立非法毒品交易市场、通过网络参与毒品交易、散播虚假身份、洗钱七项指控被判处终身监禁。

  Ulbricht 被判刑后,比特币价格瞬间由140美元降至110美元。但由于政府介入和媒体的报道,更多人知晓了比特币的存在,大量资本涌入,比特币价格迅速上升,许多早期矿工和交易者一夜暴富。这些造富神话成功的刺激了遥远东方的另一个神秘群体:中国大妈。

  在2013年上半年成功击退做空黄金的华尔街大鳄后,大妈们自信心爆棚,急切的寻找下一个投资目标。国内的比特币交易所应声而出,双方一拍即合,在大妈的助推下,2013年11月底比特币价格冲高至1100美元。交易所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下游的产业发展,比特币从挖矿到交易的生态重心,迅速由西方世界转移到中国。

  大妈们疯狂交易的背后,是国内币圈之前已经初具规模的完整产业链。让人惊叹的是,这条产业链的核心人物,居然是几位初出茅庐甚至尚未毕业的大学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

  2012年6月,美国一家名叫 Butterfly Labs 的机构,声称正在研究集成电路式(ASIC)的专业矿机,并且直接开启了预售。矿机价格从$149到接近$30000,最高算力可以达到500 GHash/s ,而当时整个比特币网络的算力,刚刚突破10T。恐怖的算力增幅引爆了币圈的恐慌情绪,有些人争先恐后预付款订购矿机,有些人散布比特币即将遭受51%攻击而崩溃的言论,大部分人选择了观望。只有两个人,选择了挑战。

  烤猫(friedcat)和南瓜张(ngzhang),如今都已经是币圈传奇人物,但在当时看来,他们远没有Butterfly Labs来的更有底气和信用。两人分别在2012年8月和9月份发布了个人生产的的 ASIC 矿机,当然也都是期货。尽管信用存疑,购买条款苛刻,但在整个市场供不应求的狂热氛围下,所有的期货矿机都被抢购一空。

  买家们每天翘首以待,关注卖方偶尔发布的只言片语。卖方则忙于开发和生产,率先出货的一方将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垄断比特币的算力和矿机市场,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和声望。然而芯片开发的门槛和风险极高,即使挖矿芯片只为单一的 Hash 算法设计,设计难度相对较低。但晶圆代工厂之前的生产模式都是基于稳定的需求和设计方,在没有历史合作基础的情况下快速批量生产芯片,是更加巨大的挑战。从设计到流片最终批量生产的过程,一步不慎就会导致必须推倒重来,生产进度被迫一再推迟。

  凭借夜以继日的努力,靠近晶圆厂的地理优势,个人开发轻装上阵的机动能力,两位中国人成功取得了先机。2013年1月,南瓜张的 Avalon 矿机开始发货,2月初烤猫的 ASICMiner 矿机发货。而 Butterfly Labs 则一再跳票,直到2013年6月份才开始发出2012年的预售订单,从此一蹶不振。中国的矿机迅速瓜分了全部市场,并且保持统治地位直到今天。

  当时的币圈,沉浸在算力飙升的狂潮中,无暇顾及这两人的真实身份。直到2014-2015年市场冷却币价低迷之后,他们身上的谜团才逐步揭开。不止在矿机领域,比特币交易所和矿池的几位神秘大佬也纷纷现身。人们这才知道,引领了这次挖矿技术革命并最终导致币圈生态中心转移的大神们,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几个大学在校生。

  蒋信予,网名烤猫,1986年出生。 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ASICMiner 创始人。

  张楠赓,外号南瓜张。1983年出生。 嘉楠耘智公司创始人。第一批 ASIC 芯片设计者, Avalon 发明人。北航电路设计专业博士生退学。

  吴忌寒,85后。 比特大陆和 AntPool 创始人。北大心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 。

  毛世行,圈内又名“七彩神仙鱼”。1990年出生, F2Pool 创始人,北京化工大学读通信工程研究生退学。

  何一,1986年出生, 原旅游卫视主持人,OKCoin 联合创始人。

  李林,1982年出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学历,比特币交易平台火币网 (huobi.com) 创始人。

  他们的年龄段出奇的集中,不能不让人觉得其中有一些必然性。也许是比特币的理念触动了他们,也许是更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可能,又或者年轻的身体适合拼搏又没有家庭和事业的负担。但无法绕过的一点是,他们都出生在中国这个拥有大规模硬件产业链的制造业大国,又适逢国内经济发展导致的投资热潮,个人的成功无法脱离时势的造就。

  根据2016年的数据,中国公司占据了矿机市场份额的接近100%,矿池份额的超过50%,交易所份额的85%,形成了对挖矿生态的垄断。但福兮祸之所伏,一路横冲直撞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没有人注意到被遗漏在身后的比特币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一直在西方低调 Coding 的 Bitcoin Core 开发人员。

  ▌中心化的去中心化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模式,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交易速度的限制。由于产生区块的时间固定(10分钟),而出于传输速度和计算量的考虑,每个区块的大小被限制在1M,这就限制了每10分钟内能够产生的交易数据量。折算下来比特币网络最多允许平均每秒6.6笔交易。随着比特币市场的火爆,交易量迅速增加导致网络经常出现拥堵,无法及时确认交易。交易扩容的必要性在2015年就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具体方案的讨论从一开始就呈现为两群人自说自话,却故意无视对方的存在,最终造成了社区的分裂。

  自 Satoshi 本人在2011年淡出以后,比特币社区一直以来是以 Bitcoin Core 项目的开发者团队为中心运转的。从版本路线规划到问题分歧的讨论,再到具体的开发和发布,都由核心开发者通过简单的讨论和投票方式进行决策。站在开发者的角度,自然更关注于技术实现的优雅和设计理念的一贯性,这就导致他们有意或无意的无视了中国逐渐成为比特币生态主要参与者的过程。

  矿池作为掌握了大部分算力的参与方,实际上并没有在比特币开发决策上获得相应份额的话语权。作为矿工们利益的代表,矿池倾向交易扩容方案应该简单直接一步到位,避免交易速度影响到各方的经济利益。而开发者团队不能接受简单粗暴毫无美感的扩容,一直纠结于寻找更好的升级方案。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于香港和纽约进行的讨论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双方最终走向了对抗,其结果诞生了自比特币分叉出来多个互不兼容的“子比特币”。社区和生态动荡不止,人们对于加密货币逐渐丧失信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其实并非真正消除了中心。只是从原有的银行和政府为中心,转变为开发者/矿池/交易所等利益集团为中心的模式。这些自然形成的利益集团,各自拥有庞大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他们可以轻易的操纵比特币的开发和市场。为什么看似完美的共识算法,却没有保证共识,技术上去中心化的设计,在现实中仍然形成了中心?

  让我们回顾比特币思想的本源, Cypherpunk 们的理想其实是基于非常简单的个人权利至上的原则和朴素民主的理念。既然集权不可信,那么只需要各自独立思考,靠投票满足多数人的利益,不就能解决全部问题?比特币正是这种理想的技术实现,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节点,通过算法的保证获得投票权。但作为普通人,成长的经验一直在告诉我们,世界天然存在的复杂性,是无法用一两条简单的原则去概括和处理的。 Cypherpunk 从技术出发的角度,决定了在社会实践中视野的短浅,他们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人类在长久历史上无数次踩过的大坑。

  一人一票的公投式民主,存在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前提,理性人假设。然而社会心理学早已形成共识,人类群体行为绝谈不上理性,甚至会裹挟内部成员进一步的放弃思考遵从本能。早在古希腊时代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就是用公投决定危险人物并将其放逐的原始民主制度,最终人们用“带坏年轻人”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再到20世纪初希特勒公投吞并奥地利以及二战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造成的悲剧。加上最近英国的脱欧公投,一次次证明了集体无意识的可怕后果。

  比特币生态的逐渐中心化,根本原因在于其社会理念的落后,这是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弥补的鸿沟。民主精神讲求的,不单是让大众有更大的权力,而是让不同的参与者各自表达意见,然后平衡各方利益,在意见交流中得出更好的决策,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但多数亦要尊重少数。投票,服从,只是民主的一部分,并非民主的全部。

  不过,也不应该因此对比特币的历史全盘否定。存在即合理,比特币的存在即是向所有人宣示了 Cypherpunk 们所代表的人类寻求平等,追求个人权利的欲望。即使理念被证明是错误的,欲望也是无法否定的客观存在。正如这段话所说:

  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

  —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Francis Fukuyama , 1992)

  比特币作为一小撮技术精英发起的去中心化的社会实验,已经可以宣告失败,但它所代表的平等理想已经在社会埋下了种子。而我们当下所热切谈论的区块链,已经自成一派,和比特币的江湖本身正在逐渐的脱离。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AI / AR等技术热点并无高下之分,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而最让我本人期待的,则是Cypherpunk们所向往的自由平等的理想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被人们加以改造,真正得以实现。到那时,我们再来一起回顾这片江湖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感受呢?


Tags: 比特币

发布: mjtmjtjj 分类: 科技创新 评论: 0 浏览: 28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