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思雨小站 诗之韵

住在谷歌“网”中的未来城市

《我,机器人》里满大街跑的NS-5型家用机器人,《攻壳机动队》里悬浮在空气中的触摸屏,都在尽情展示未来世界的模样。6月16日,谷歌联手姐妹公司Sidewalk实验室打造的未来城市项目已经在加拿大多伦多开放。在这幅田园般的蓝图中,有青葱的公园、模块化的建筑、机器人横行的地下隧道。这个名为Quayside的未来智慧社区,是否会成为科幻大片里炫酷生活的雏形呢?

  告别“平凡之路”

  2017年10月17日,加拿大多伦多为寻找合作伙伴重建复兴东部滨水区约750英亩的土地,宣布在Quayside施行第一阶段的试点项目。于是,靠近中央商务区的12英亩土地被交由谷歌旗下的Sidewalk实验室开发未来城市项目:Sidewalk Toronto。在他们的愿景里,这个即将诞生的社区将会是一座颠覆传统能源、住房与交通形态的理想之地。

  首先让未来的智慧城市深恶痛绝的就是白领们花费几个小时上下班的生活。为了减少城市拥堵的现象,Quayside大大地减少了私人车辆。你将不会看到轿车争先恐后地抢夺路边停车位的情景,因为这片区域将会被大方地划给人行道,给城市居民们遛遛狗,或者在露天座椅下小憩之用,给城市腾出更多活动空间。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就可以全天候享受户外活动,也能够借此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取而代之的交通手段则是更多自动驾驶的公交车,它们会在运行过程中把乘客放下,比私家车成本更低,而且更加安全、便捷,因为它们会提前知道哪个车道将变换信号灯。在Sidewalk实验室公开发布的文案中,曾豪气万丈地声明Quayside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仅提供共享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地区。

  除了解放交通,Quayside还把物流的压力转移到地下,组成了一支地下机器人的运输线,负责运送包裹以及收集废物,并建立了地下垃圾处理站。路面上没了大货车的身影,过去频繁的抢道和“抬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对以上的智慧出行都不感兴趣,依旧偏好脚踏实地的“11路”,那也不妨坚持骑车或步行。未来城市对使用非机动车或徒步的行人也作了周全的考虑,这份细心的载体正是交通信号灯。信号灯可通过感应得知行人的状态,便于骑行者和步行者能够优先。是不是顿时有种“我没车,我骄傲”的感觉呢?

  像集装箱一样造房子

  毕业生找不到房子,拖家带口却住不起更宽敞、更舒适的房子,“蜗居”在市中心的人们都承受着难以言喻的住房负担。因此,Quayside在解决居住问题上也把控制房价上涨纳入了考量。

  Quayside的建筑物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全然不同于传统的建筑模式,以大量的长木材、菌丝绝缘材料等生态友好型材料替代了钢筋水泥,更加轻质且环保。模块化的房屋不仅价格上更加亲民,建造速度也会更快,因为它就像集装箱一样可以随时随地现场组装,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你既可以把它包装成办公区,也不妨将之设计成住宅区,利用阁楼的形态和简约的内部结构等等,随意地变换房屋用途。这种支持任意组合的社区将更加具有包容性,娱乐度、亲密感、可持续性都得到了兼顾。

  方便的居住环境对于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选择来说也是一种正面刺激。住户一念之间的构想,就能让一座结合了停车场与办公室的空间拔地而起。也许到那个时候,高科技居民区就离我们不远了。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

  在Sidewalk实验室的规划中,Quayside包含三层结构:底层的隧道网络,是城市的无形基础设施;中间层的公共街道领域,承载人车流动和建筑物等设施;最顶层的数字层,作为支撑一切的传感器网络,加入了检测噪音、交通、污染等功能的环保城市设计,并结合详细的社区地图、模拟软件以及可供公民登录并管理数据的平台。

  有了大量的传感器,Quayside便能在环保上做到无微不至。它们能够读取到空气质量、噪音等方面的详细数据,接着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所有城市中产生的废物,都将被转化为新能源。Sidewalk实验室还提到,公司正在考虑打造一个Smart Chute(智能滑道)系统,对人们扔掉的垃圾量进行追踪,然后依此来向居民收取垃圾费,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收取的垃圾费可用于城市整修。

  然而,无孔不入的传感器网络也容易引发隐私问题的担忧。于是,Sidewalk公布了开发中的摄像机系统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这套监视录像系统拍摄出来的画面都会被压缩成模糊的状态,因为系统仅需要采集目标的轮廓而非形象,这样居民的脸部信息等私人数据就不会遭遇泄露了。毕竟,这些传感器只是为了让政府以最快速度了解社区的情况,而不是收集居民的信息。

  Sidewalk实验室称,将投入5000万美元进行未来城市项目的测试,待项目打造完成后,还会安排300名谷歌员工亲身试住。少了车水马龙的街道,远离有害物质的居所,会不会让你更期待Quayside落地的那一天呢?


Tags: 谷歌

发布: mjtmjtjj 分类: 科技创新 评论: 0 浏览: 10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