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思雨小站 诗之韵

移动2.0时代来了

移动2.0时代来了

编者按:移动时代的真正到来是以iPhone的诞生为标志的,今年正好进入到第10个年头。就像Web走过的历程一样,10年之后,web的使用出现了范式转移。那么移动是不是也会迎来类似的平台转移呢?绑定和解绑是不是永恒的主题呢?A16Z的合伙人Ben Evans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2004年,在Netscape发布10年之后,Tim O'Reilly举办了“Web 2.0”会议,提出(或者说是标签化)了web运作方式的一代转变。趋势有很多,可是没有一个是真正从2004年开始的,但回顾过去,对我来说,关键的一点是大家说“如果我们不去想拨号的事情,不去想支撑老旧的、问题很多web浏览器,假设有很多人在线并且对此习以为常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开发哪些此前不能开发的东西呢?”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带,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台带现代浏览器的新计算机,但足够多的人具备这些条件之后,你就会考虑不去管14.4k modem以及基于表格的静态网页的限制,开始开发新的东西。而当足够多的人在线,并且知道很多其他人也如此之后,社交模式就可以开始见效了。2005年Flickr 被Yahoo收购的时候用户还不到150万,但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很多了。

今天,在iPhone推出10年之后,我有了相同的感觉,感觉早期的约束感和假设也被放弃了,新的模式正在出现。如果2004年我们是处在“Web 2.0”的话,那现在周围就有大量的“移动2.0”。如果Web 2.0说的是“大量人现在已经有了宽带和现代浏览器”的话,则移动2.0说的是“现在已经有10亿人拥有高端智能手机了。(参见附注)”那么,被抛到脑后的假设似乎什么呢?如果你假设的不仅仅是2007年出现的触摸屏,而且还有无限的电池和带宽(发达市场大概有一半的智能手机都有wifi且移动网络快了10倍),高分比率的屏幕,CPU和GPU比1994年的PC快100倍么而且有许多高清图像传感器的话,你的做法又有何不同呢?

观察转变的最容易方式是通过界面。尽管Facebook转型到在移动端开发“原生”,但它所有的移动体验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的——的确如此,可能只用tab键就能操作了。所以Facebook代码是原生的了,但界面却还停留在过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有趣的新app的界面对越来越多智能手机,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机的独特之处敞开了怀抱。所以他们把滑动屏幕作为了主要的导航方式,他们用GPU来处理透明度和效果,这是连2007年的PC都办不到的事情,更不要说手机了;然后他们还利用图像传感器,往往再与触摸结合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这就等同于键盘了。所有这些结合到一起之后,你往往就能得到一种换在桌面上开发会毫无意义的体验——与其说是移动优先,不如说是移动唯一。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图像传感器正在成为一种通用的输入以及通用的传感器。如果这里用“照相机”拍“照片”来形容的话就失去了重点了:传感器可以捕捉一些看起来像是你用带35mm镜头的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但还有其他东西吗?只是用智能手机摄像头来拍摄和发送照片就像是把电子邮件打印出来一样——你是在利用新工具来做旧的事情。也就是说,像Snapchat滤镜或者故事那样简单的玩具,与其说是可以抄袭的有趣的小产品,不如说是利用这种传感器和屏幕作为单一的统一输入以及创作相当新的内容类型的基础实验。与此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识别的兴起,意味着图像传感器可以以更加根本性的方式充当输入——比方说,翻译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成像的用例,数学也是。在这里是手机在看图像,而不是用户。还会有很多在今天还不明显的其他东西会变成“摄像头”用例:计算机一直都能阅读文本,但此前从来都不能读懂图像。

移动2.0时代来了

我们即将从带摄像头可拍照的计算机转到有眼睛可看东西的计算机。

将摄像头与触摸结合意味着创作变成了与成像、视频已经动作有关——与丰富性和有趣有关。但这个在两方面都起作用——社交应用消费的“内容”现在看起来也更像是视频而不是文字了,但不是电视或者YouTube上面的那种视频,而是说引入了动作以及跟更深入的互动。视频是新的HTML,或者新的Flash——带来丰富得多的那种内容类型的新的文件格式。自然地,这再次需要我们假定快速的CPU、GPU、快速未来和无限制数据会到来。还有当然,这不会是在浏览器上面消费了,而是主要在5、6个社交平台内容来使用——的确,已经有那么多的浏览发生在Facebook的新闻流app上,以至于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移动“web浏览器”。

移动2.0时代来了

视频就是新的HTML。

不过尽管我说过“视频”是新的HTML,但事实上围绕着自身的优先级,这些平台每一个都形成了自己的内容格式。对于Snapchat来说其优先级是丰富性,所以它的内容是以视频(或者看起来像视频的东西)为中心的,而对于Google来说,既然它更看重的是加载速度,所以就创建了AMP,Facebook做了Instant Articles也是出于相同的理由。对于所有这些内容格式来说,发行商只有在使用平台自己的专有工具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相应体验(AMP可以获得更快的加载速度,Snapchat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内容)。你为平台提供内容,它们告诉你怎么做,为你提供受众,告诉你受众是谁(如果它们的算法弄对了的话),并且告诉你如何可以赚钱(或者可能是能否赚钱)。

包括其他东西在内,这说明了移动所促进的体验改变,是目前的使用都集中在那些领先的服务上面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使用的集中本身也是一个重大转变。你可以认为这反映出“空闲时间”被填满了:就像10年前有一大波公司冒出来,利用社交和搜索并抓住这明显的机会一样,移动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使得缺口越来越少。或者,你可以把这个视为技术从绑定转向解绑的手段之一:AOL绑定了内容,但web解绑了AOL,Google绑定了web,app又解绑了浏览器的属性,但也把每一个网站都绑定成了一个个图标,现在这些平台又形成了新的绑定。到了一定时候,这个钟摆会反复左右摆动。同样地,你也可以认为Snapchat本身从Facebook解绑的不是“照片”,而是乐趣和自我表达。

当然了,这种绑定正是应用商店本身做的事情:它们决定了你可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不同程度上)如何赚钱,而像Facebook的聊天机器人平台之类的东西,其部分要点是想从苹果和Google转移走部分底层能力——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个智能手机平台的话,如何才能发挥影响力呢?迄今为止,这个在内容方面发挥的作用要比“app”好很多很多——社会分发模式对内容很有效,但替代应用商店的想法并不见效(不过中国是个例外)。

移动2.0时代来了

旧:“你只能通过原生app打造这种体验” 新:“你只能通过Snapchat打造这种体验”

你还可以从一大堆围绕着智能手机转的新的小设备上面看到这些绑定和手段问题。Snapchat Spectacles或者Amazon的Echo(就像苹果的AirPods)想法正好相反,但都与不仅仅是把一个商品化的智能手机组件独立成产品有关——它们还解绑了一个智能手机app并且将之转移到了新的上下文环境里面。你不需要掏出手机来记录那一刻,或者在做面食的时候问2杯面粉究竟是多少克。但是你也没有决定用哪个app来分享拍摄的视频,当你对Alexa说“我需要更多的香皂”时也不能决定它发给你的是哪个牌子的货。所以,聊天机器人这个东西离不开平台的掣肘,而对我来说Alexa对“语音”的利用也没那么有趣了,因为它跟Spectacles其实多少是差不多的——大家都试图对智能手机进行解绑,并且为自己可以拥有的云创建出新的、独立的端点。

也许这些设备也指向了“移动2.0”之后会出现什么。Web 2.0之后出现的东西你都不能叫做3.0,相反,那是一次平台的转变,就像iPhone触动了技术中心从桌面向移动的迁移一样。AirPods、Spectacles、智能手表以及Alexa也反映或者可能预示了平台的转移。一方面,你可以在其中一些看到机器学习崛起成为新的根本性的使能技术,而在另一些当中,你则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计算微型化和优化。我认为在苹果的一些最新的小设备里面应该可以发现很多的增强现实眼镜的硬件模块,而AR似乎的确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多点触摸方式,当然机器学习也会是其中的一部分,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也一样。所以移动S曲线末梢冒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会成为下一条曲线的开始。

附注:全球目前大约有50亿人拥有手机,25亿人拥有某种形式的智能手机(数据流量未必够大,充电未必容易),还有大概10亿人或者更多拥有高端智能手机,在用的iPhone数约为6.5到7亿。


Tags: 移动2.0

发布: mjtmjtjj 分类: 科技创新 评论: 0 浏览: 14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