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思雨小站 诗之韵

探讨Web2洪水中的Web3方舟:Web3会取代Web2吗?

被 Web2.0 各大平台支配的人们渐渐变得麻木。每天睁开眼我们看到了我们意识中想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闭上眼我们默默对自己说:「这样好像也不错」。不可否认,Web2.0 带我们进入到了全新的时代,且仍在改变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它存在着毁灭性的问题。Web3.0 所畅想的美好未来是否真的那么美好、是否真的会到来,它是否能解决或将那些现存的问题最小化,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将问题看清,摸索在当下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 darkstar.mirror,论述了当代 Web2.0 平台所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 Web3.0 未来可能存在的形态。律动 BlockBeats 对全文进行了翻译:

「Web3」的含义是指对迭代的期望。在技术上,版本是更新换代者。当新模型出来时,我们升级换代,旧模型随即被替换并被遗忘。

这就是当我们提到 Web3 时,我们所指的意思吗?它会取代我们所熟知的 Web2 的原则、技术和行为模式吗?(甚至于这是互联网各个阶段的工作方式吗?)

许多区块链爱好者似乎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随着 Web2 一词开始变得与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中心化社交网络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这些网络逐渐富含意义——然而这些他们的内部政策可被任意修改,这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我们经常听到加密从业者暗示说,去中心化应用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社区拥有的网络会更加公平,因为创作内容的用户将吸引更多参与者以持币者的身份进入到社区中,并融入到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中。内容的传播可基于例如声誉或专业性等价值维度,而非基于各类炒作行为。对于治理来说,如各类政策的指定,将是由整个社区趋势推动的,而不是由一小群高管及其手下根据自身利益而决定的。这种模式的魅力在于,其将会吸引更多的意见领袖,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并推动从旧社交平台向新社交平台的转变。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一切是否会发生。如果说加密能够带来什么影响,它似乎使「旧的」中心化社交网络,尤其是 Twitter,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中心化。有多少意见领袖利用他们的粉丝轻松以币的形式进行套现?又有多少重要的项目使用社交媒体寻找和招募参与者?是否还有别的渠道能够传销新的代币,让用户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和模因故事?我们还能在哪里炫耀我们的 CryptoPunks、Hashmasks 和 Bored Apes?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哪个比特币短线交易者会不盯着 Elon 的 Twitter 动态呢?社交媒体对于 DeFi 来说太重要了,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热点是什么。毫无疑问,中心化平台的病毒化扩散效应对于加密营销和社区是如此的有价值。

鉴于这种情况,这种转变还是否现实?还是事实上我们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更深的中心化的系统中?那么,实际上 Web2 有什么问题呢?

实际上 Web2 有什么问题?

2004 年,「Web2」在一次会议上得到普及,该会议试图提出同样的问题「Web2 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届 Web2 大会的组织者认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整个产业「迷失了方向」,此时我们需要注入信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说法指出,垂直整合的门户网站,如 American Online 和 Yahoo,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困住了用户及其数据,并阻碍了小型初创公司的创新发展,最终引发了泡沫及其破裂。起初 Web2 是关于理解和模仿开源运动的理念和设计概念,但同时也也让我们看到了像 Google 和 Amazon 这样的,虽资源枯竭但公司依旧在扩大增长的成功案例。

当时,谷歌被着重视为榜样,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最佳的搜索资源。谷歌不会捕获 100% 的价值,他试着让整个生态标的更好。它的象征性理念是「开放 API」。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基础之上进行搭建。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存活下来的公司身上获取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是,用户生成的内容和数据可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同时改善所有人的用户体验。此时,用户将成为一等贡献者,不再降级到页面底部的评论部分,用户才是这些新开放系统的主角。开发人员将通过提供更大程度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来吸引用户的使用和贡献。更优质的公司是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并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平台。

但问题是,这绝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长期战略,至少这不是在以促进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为目的。用户生成的数据很容易受到一系列次级优化的影响,例如 Goodhart』s Law,其使用「某标准」作为「评估系数」以降低该标准的价值。如果你在 Google 上以中性网络链接建立网页推荐排序,你将很快采用某种被「标准」所误导的 SEO 策略。如果你是在亚马逊上,需求用户的评论,那么你很快就会被虚假评论所淹没。如果你正在使用 Facebook 上用户推荐算法,你看到的内容都将是你个人意识中想要看到的内容。

由于各大公司会根据各类「标准」作为优化的维度,导致这些"标准"的相对竞争优势也会逐渐消失。其结果是,这些公司自然而然地为了保持自身优势,被迫增强其对用户的管理和操控能力。事实上,数据就像是一种减少摩擦、改善体验和集中聚合需求的方式,将所有过去系统的劣势进行重做,并取了一个新的绰号,实际上两者并无太大差别。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成功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平台,而是聚合器,它们锁定了客户需求并实施中心化管控,尽管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提供了不错的用户体验。

这种对用户的「锁死」可以说是当今引发愤怒的根源。然而 2004 年的 Web2 被认为是市场端的失败,而 2021 年的 Web3 被认为是用户端的失败。我们是一群未能通过棉花糖测试的人,总是为了更少的摩擦、更多的多巴胺和更短的反馈周期而进行优化。我们声称想要更丰富的体验,支持独立的参与者,鄙视中心化并需求更有价值的关系串联和更高质量的内容。但随后我们打开了我们的手机。因此,Google、Facebook 和 Twitter 在基于数据的广告变现和优化用户体验所取得的成功现在来看是问题,并不是解决方案。

当 Web2 公司开始慢慢了解到他们创新的强大潜力时——游戏式点击、关注列表、算法信息投喂——他们变得很擅长使用巧妙的策略。他们不再致力于永久开放,他们会提供新的用户工具和开发者 API,并鼓励社区使用它们进行搭建。如果结果对公司有利,他们可能会让这些创新蓬勃发展一段时间,但很快,他们要么对成功的产品进行收费,要么就进行收购并在此之上进行改进。

我们很难去责怪他们使用这种做法。因为他确实很有效!Twitter、Facebook 和 Google 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这种机制对于「平台」来说并不新鲜。开源社区的巨头-微软在其鼎盛时期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但正是智能手机的开发和爆炸式增长才让它如此凶猛。

移动设备及其 app 商店、表情包、相机、通知以及最重要的持续性的触觉感而存在,这也是与「Web2」社交网络的完美搭配。每一个新手机购买者都是潜在的重度社交用户,而且迅速形成的密集关系网络,几乎没有人能抵御得了此等诱惑。

此循环触发了大量的新用户和高度参与的用户的涌入,这种事态在技术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原先世界各国那些无法实现上网自由的人们,现在却成天查看他们的新闻推送。每一家庭和个体的「关注」都增加了体验的价值、相互连接的深度以及网络的病毒性扩张。移动端和社交成为了第二大脑,「推送通知」成为了第六感。因此,即使内容创建者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知道这场「游戏」是被「操控」,但他们无法抗拒这个巨大的机会。也许,他们推断,如果他们的品牌或发明是领域内的第一个,而且它是最棒的,那么它可能成为少数几个发展得如此之快,并且已经达到了某种逃离速度以挣脱社交网络漩涡的公司之一。毕竟,它确实发生了。社交应用及内容将独特性、设计感及运气成分组合的恰到好处,正中红心,这使其在数小时内获得了数百万的用户。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才华和资金注入这些平台,添加了更具吸引力的媒介和互动性,在不增加网络成本的情况下促进了更深入的参与度。尽管有人抱怨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可能会使人上瘾,但这一切都让网络变得更加重要。大量用户持续不断地涌入。

我们现在就在这波巨浪中。这是一个充斥着社交活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机构被一种新的、疯狂的、不可预测的环境浪流所牵引。我们的孩子梦想长大后成为 Instagram 的「意见领袖」。我们的流行排行榜就是 Tiktok 上最流行的曲目。一个 Facebook 上的异类团体袭击了美国国会大厦。甚至社交平台也受到了其技术引发的风暴的冲击。除了使他们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和核心之外,他们对主张控制权的努力收效甚微。因此,正是在这个浪潮中的世界的背景下,Web3 作为更新换代者的典型代表具有如此诱人的吸引力。

平台财富和经济共享:目前,创作者和消费者为平台做出贡献以获得社会和经济地位。但这些地位其实是租来的(地位仅限在该平台,收入需直接与平台共享)。在 Web3 中,这个地位是可以被用户拥有的。不仅社会声誉是可携带的,在平台上与不同 IP 的关联也是属于用户的且可携带的。

内容所有权和相关权利:Web3 将所有权作为一个过程引入。随着 IP 在网络上被发布,IP 被印铸在链上以证实出处,并给予创作者传播权和使用权。这一切都落实在了个人层面而非平台层面。

NFT 的意外惊喜:越来越明显的是,在开放的、可互操作的世界计算机上的某些物体的价值已经可以媲美真实物体的价值了。虽然大家都还没搞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但就 NFT 是区块链式架构下所独有的形式而言,这将是一个相当大的优势。

谎言、炒作和机器人:人们仍然可以选择创建一切他们想创建的东西。然而,在名誉激励机制下,人们希望其身份能够尽量多地积德。这也帮助人们能够更好地找到行善的机会。

治理、个人影响和节制: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讨论的那样,相较于金钱的影响,所有权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在 Web3 中,个人在其持有代币的组织内是具有影响力的,使其能够推动决策制定,从而让社区更健康地发展。

无许可型开发和可组合性:现在的平台控制着其网络内的内容审核。这也使每个用户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在 Web3 中,开发是无许可的,因为许可权是与个人的声誉直接挂钩的。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与他们的身份有关,因此你在作出每个决定前都要思考你是否想要让你的身份一直带着这个决定的结果。协议上的所有一切,都是其他人可直接在其之上建立的基础。因此,每个人的工作无需从头开始,大家可以协同搭建,将所有人的工作成果当做乐高一样进行拼凑。

新的工作和协作模式:Web3 的商业模式是鼓励协作的。在 Web2 中,所有的收入都是奖励给输出端的(针对已发布的内容做广告,订阅已完成的作品)。在 Web3 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输入端的商业模式。众筹和社交代币让人们能够在成本完成前对创作灵感进行投资,并鼓励从创作流程的最初所有参与者即可协助合作。

这是一套充满想象力的架构,它可以直接回答出 Web2 最致命的问题,因为从它出现至今已经将近 20 年了:所有权、治理、开放性、激励、声誉。在许多方面,Web3 提出的解决方案与社交网络提供的解决方案正好相反,对用户、创作者和开发者来说都更有利,更看重团队和个人的输入端,而不是让网络所有者或运作方拥有更多的掌控权。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对于更多人会更有利,那么 Web3 会取代 Web2 吗?又为什么不会呢?

这可能会有三种答案:

不会——Web3 的最佳理解是作为 Web2 的一种「经济」扩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它会随着 Web2 的发展而增长。

某种程度上会——Web2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被 Web3 系统更好地执行,两个强大系统将共生且平行运行。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Web2 的所有重要组成部件,包括中心化社交网络,都将被 web3 风格的用户主导和管理的协议所取代。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1)Web3 作为测试平台,2) 作为补充,(3) 作为批判。至于第一个,Web3 可能是一种开放的实验平台,其成功最终将被现有架构所吞并。测试平台暴露出各类不足,例如,Web3 数据库结构的低效在长远阶段无法显现任何优势。随着 Web3 的各个方面与 Web2 一起蓬勃发展,甚至增强了 Web2 的价值时,第二类互补性结果就会发生。Twitter 似乎就是这种情况,它可能是 Web3 最大的用户入口,并且很显然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种结果是最极端的,我们或许认为 Web3 是对 Web2 的一种内在批判。Twitter、 Facebook 或者 Paypal 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 Web3 的失败,目前来看,更新换代似乎是必要的。

今天的环境与 2004 年的不同之处-当我们已大致转型至社交/移动端 Web2 时代时-在于已熟练运用其战略的大型科技公司已经稳定了地位,而新来者要以防守的姿态去尝试效仿和改进这些策略。以 Twitter 为例,对于加密来说,其扮演的角色是宣传各类稀缺品、NFT 和扩张 FOMO 情绪的一个门户网站。今天的功能是传播叙事并为 Web3 中的市场创建 FOMO 情绪。但是随着 诸多 Web3 市场的指数性增长,又会发生什么呢?Web3 被认为可提供了一种逃离方式,但不确定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稀缺性金融游戏,还是一个具有公平规则的新式游乐场。我们被训练着去玩好这场游戏,而不是以公平的方式在玩这场游戏。

现在,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心化社交网络上的粉丝图谱是一个重要且持久的价值来源。从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影响是多么有效地被转化为经济、政治和文化收益。所以若换一种方式来问这个问题:是否会有一天,对用户来说,其链上身份及信誉会比其在中心化社交网络中的粉丝图谱更加珍贵?上述三种答案代表了不同的乐观程度。

参考目前最新科技时代的发展轨迹,这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悲观。许多人们认为在 2004 年就能实现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和盲目乐观。现在我们正处在的情景虽然既是中心化的也是混乱的,但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和难治愈。移动端互联网及社会转型仍在让数十亿人涌入 Web2 的世界,且这次转型也是人类创新及互联的起始。在算法操控和社交网络的巧妙激励面前,是数十亿怀揣自由想法的人们。他们不是提前编程好的机器人。事实上,他们将决定着未来。但他们也不会仅仅基于去中心化这个模糊理想来做这件事。如果 Web3 能够真真切切的对他们生活带来便利,他们将会把传统网络系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Tags: Web3

发布: mjtmjtjj 分类: 科技创新 评论: 0 浏览: 27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