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思雨小站 诗之韵

武超则:5G应用三大方向,元宇宙、to B端、汽车产业链

“终端用户的渗透率超过30%是一个很重要的临界点,因此2022年将成为5G应用的真正起点,将从“硬创新”的准备周期逐步走向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创新。”

“5G其实是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物联网是元宇宙的传感器入口。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

“今年中国已经实现的几万个5G应用的落地场景中,大部分都是to B的,对应的投资机会也很多,像今年市场中的模组传感器、上游的芯片中的MCU等都是有机会的。”

“5G应用亮点很多,从三个方向展开,一是最近大热的元宇宙,二是仍具发展空间的to B端。三是汽车产业链,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座舱是第一步,未来杀手级的应用一定是自动驾驶。”

“在科技创新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在未来三五年,在中国的科技行业空间最大的还是国产化赛道。半导体、软件和数据安全值得布局。”

“大家现在理解的6G主要是美国的Space X提出的星链卫星互联网计划。卫星辐射范围更大、组网的连贯性更强,相较于5G是更有优势的。但5G和6G应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存和互补的状态。”

“整个消费电子的产业链正往汽车电子的产业链上转。头部消费电子公司转型做汽车电子,无疑对其余公司是一种降维打击。”

“今年汽车应该是长短结合,远期空间很大,短期的业绩和出货量应该也能够维持景气度。明年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包括从硬件开始的智能化。”

“工业互联网中,比较有机会的还是先从硬件层开始。往后延伸,工业场景下它的数字化的需求提高了以后,软件的需求也会增加。长期看,空间最大的肯定还是在智能制造。”

“5G应用衍生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容量或将超过7万亿。”

“围绕科技行业的上游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设计是值得大家布局的。”

“国产化也不会一直停留在硬件上,往明年看,国产化的操作系统、软件,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关于数据、网络安全的产品和对应的公司,接下来会从纯粹的政策驱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驱动。”

“在汽车智能化产业链上,除了电子这些标的,往后延伸,软件也非常重要。”

“全球大部分汽车智能化的软件的产业链都在往中国转移,所以这块也会培育出一些比较大的软件公司,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11月18日,中信建投证劵研究所所长武超则在一场直播中作出了上述判断。

“硬创新”将走向新一轮商业模式创新,

2022年将成5G应用起点

每一轮移动通信网络应用起来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一是基础网络的普及率的提升,二是终端渗透率的提升。5G应用也不例外。

与4G不同,5G的终端不仅仅是手机,还包括汽车、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

目前5G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对应渗透率超过40%。如果从整个终端来看,5G对应的物联网终端比手机多了一个数量级,今年年底估计会超过1000亿个,终端渗透率也在大幅提升。

按照3G的经验,终端用户的渗透率超过30%是一个很重要的临界点,因此2022年将成为5G应用的真正起点,将从“硬创新”的准备周期逐步走向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创新。

从行业产值来看,每一轮技术创新大体都有这样的特征:三成硬件投入大致对应70%的应用创新产值。近几年三大运营商对5G基建的资本投资约1万亿,因此可以预估5G应用衍生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容量或将超过7万亿。

5G为元宇宙“保驾护航”,

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元宇宙

当下5G应用的亮点也越来越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来展开。

一是最近大热的元宇宙。但实际上元宇宙这个概念早就产生了,这也是个泛在的概念,指的是在我们的社交娱乐、工作等交流形式上通过虚拟化、数字化叠加沉浸式体验。5G其实是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

而物联网作为元宇宙传感器端的入口,典型应用就是数字孪生,可以虚拟危险的环境,比如过去可能要真的要下到矿井里,但现在可以通过场景模拟来实现。

这其中也会涉及大量传感器,未来传感器将会连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设备,这些也是物联网终端的形态。

也有人怀疑这是不是一个爆炒的短期概念,但其实这一轮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全球的科技巨头基本上都开始朝这个方向布局,但总体来讲,科技巨头的产业布局是比较激进的,尤其是Facebook。

当然国内腾讯、字节等接下来也可能有类似的布局。因此从投资角度看,它的市场认可度、认知度都相对更高。

5G应用场景大量落地于B端

第二,是仍具发展空间的to B端。

首先5G自身这种高可靠度、低时延、大带宽的特征造就了未来整个产业链上to B的应用可能会更多。

核心原因是,过去10年内to C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的智能化,但生产端目前还处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阶段,所以真正意义上像智能医疗等智能制造才刚刚开始。

今年中国已经实现的几万个5G应用的落地场景中,大部分都是to B的。比如刚刚提到“数字孪生+”背景下的数字孪生矿山,以及农业、港口码头物流等领域。实际上5G 的to B场景已经开始大范围应用了,但可能由于投资者对于to B了解不多,就没有感知到这方面的投资机会。

实际上对应的投资机会其实是很多的,像今年市场中的模组传感器、上游芯片中的MCU等都是有机会的。这些真正有成长性爆发的企业,其景气度、业绩、估值的表现基本都较好。

智能座舱“打头阵”,

未来“杀手级”应用还是自动驾驶

5G应用第三个方向——整个汽车的产业链,也是比较值得大家期待的方向。这方面有个大观点,即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

与当年手机的场景一样,汽车首先要实现硬件智能化。从手机行业来看,最终弹性(发展前景)最大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它所延伸出来的包括社交、游戏、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内容爆发,汽车应该是类似的。

过去一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提升,背后离不开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未来的布局更多将围绕在车内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智能车方向,未来这方面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也会更多。所以硬件当下已经呈现出平价化,甚至是低价化,主要是为了把它终端的数量提升上来。

一旦车从功能性走向智能化,基础条件就具备了。而智能座舱是第一步,未来杀手级的应用一定是自动驾驶。目前产业链已经基本分化了,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节点,接下来带动汽车链条的TMT行业也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今年的消费电子从过去锚定手机出货量转变为现在重点关注汽车电子景气度的提升上。

今年大家关心主要在新能源中上游或者供应链上的公司炒作,往明年看,最开始肯定是硬件,比如摄像头芯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电动车制造中的核心元件);这之后会延伸到软件上,包括以高通和英伟达为代表的芯片延伸出来的一系列软件公司,真正开始在汽车里做应用;再往后就是“车路协同”,这也是5G的初衷。

中国科技行业最大的空间还在国产化赛道

当下国产化处在从0到1的过程,在科技创新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在未来的三五年,在中国的科技行业空间最大的还是国产化赛道。

当然国产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最典型的如半导体行业一直备受关注。大家一方面需要观察整个行业向前演进的进展;另一方面要看目前估值的位置,需要观察2022年是否有真正的业绩增长来消化掉高估值。通过调研判断,这种发展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现在围绕科技行业的上游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设计是值得大家布局的。很多公司目前的估值与今年的景气度有很大关系,上游缺货导致产能不足。如果明年剔除掉景气度、产能因素,公司仍能维持高增长或者在国产化的赛道表现突出,那么这些公司的估值是能维持、甚至有更大空间的。

另外,今年华为开放了鸿蒙操作系统,也意味着未来软件层面的生态也在发展中。华为的开源会助力整个国产化技术软件的快速发展,它也一定是将来数字中国的底座,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在华为开源的生态里面,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公司。

随着to B应用的增多,整个数字化生活、生产跟一些重点行业的连接也会越来越多,数字化的升级也会导致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最近相关法律、政策也频繁出台,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法,以及网络安全高质量发展征求意见,密集程度惊人。因此,关于数据、网络安全的产品和对应的公司,接下来会从纯粹的政策驱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驱动。

问答环节:

5G和6G 共存互补,

6G是一场高科技领域的低成本挑战

问:现在有一些国家提出了6G规划,您认为5G能否应对6G的挑战呢?

武超则:大家现在理解的6G主要是美国的Space X提出的星链卫星互联网计划。卫星互联也在快速发展,最典型的示范如美国的 Space X实现的一箭多星,现在基本上一个火箭一次可以发射上千颗低轨卫星。

过去卫星通信成本是非常高的, 但美国民用航天的发展使得成本大幅下降,与以前上亿成本相比,现在部分卫星测算出的成本仅在数百万量级。

此外,以前的卫星是高轨卫星,其传输的数据容量是不够的,仅用于通话都很困难。但现在基本都是300公里的低轨卫星,甚至未来将研究出100公里的更低轨卫星。如此一来,通信容量、清晰度、数据传输容量等都会得到大幅提升,实现的效果可能同5G相对应。

将来运用到车联网等场景下,卫星就会有它的独特优势:覆盖的广域性。因为5G基站频率比较高,所以基站的密度需要比较大,但在无人区,很多是信号的盲区。而如果使用卫星,由于它的辐射范围更大、组网的连贯性更强,相较于5G是更有优势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卫星互联网行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临界点

中国也在做类似布局,今年星网公司也成立了,未来也要朝卫星互联网发展。从长期看,5G和6G不应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存和互补的状态,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整个行业的生态变化,卫星互联网从投资效率上和资本开支上都有优势,最重要的是针对5G的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移动的这些应用场景,它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也是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但短期来看,一些高容量的场景,尤其是元宇宙相关的,肯定还要依靠5G,因为它的地面基站组网的这种模式相对更加稳定成熟,目前来看也是低成本的。所以5G应用未来几年的发展也还是比较好的。

消费电子产业链向汽车电子上转移

问:在消费电子领域,未来VR和AR上的传感器的技术同汽车电子方面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交叉?比如说给VR和AR提供传感器的公司,将来会不会也具备给汽车领域供货的能力?

武超则:过去这段时间内基本上是这个趋势:整个消费电子的产业链往汽车电子的产业链上转。

其实也不仅是传感器,包括原来做面板、PCB(印制电路板)等消费电子元器件的公司都会慢慢往汽车电子上延伸,还包括最典型的摄像头。因为整个汽车电子成长性更好,我往这一方向转是很正常的。但多少公司能比较成功的转过去或者在现有的营收的结构里面有比较大的占比,还有待观察。

给手机提供摄像头的龙头公司,目前它的营收占比里主要还是以消费电子为主,可能七八成比例在消费电子上,两三成在汽车电子上。当然也有布局比较早、转型比较成功的。这与每个公司的基因、技术实力和布局决心有关。

目前要观察哪些公司能真的在量上跑出来,还是要看出货量。粗略来讲,就是看现在真正装在车上的数量有多少,如此一来才能相信这些公司在这个链条上能够做出来。

但是目前来看,几家头部消费电子公司的优势更大。由于汽车行业过去处在较为封闭的生态中,当这些公司转型做汽车电子,无疑对其余公司是一种降维打击。

因此,头部那几家消费电子公司相对值得看好,原来在消费电子里做传感器的公司,转向汽车电子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5G这轮周期后,

高端滤波器验证过程将逐渐体现

问:国内5G终端应用——高端滤波器的国产化的路途预计还有多远?

武超则:这个方向过去的龙头主要还是日本,以村田等几家公司为主。当然国内现在也开始有一批这个公司往这个方向去做,原来可能不一定是做滤波器的。

在过去的一年内,国产化的进展非常快。上市公司里面也有几家在做这块,但量产、规模化的时间还无法确定。因为这其中除了它本身的技术能力外,还涉及其进入主流供应商体系、量产供货的能力以及模组化的能力。

目前手机射频属于一种集成化的模式,相较于过去专业化的特征,现在是需要做得更小更密。最典型的就是,5G手机里面的滤波器的数量都大幅增加了,所以它要做到一个模块里面。因此在公司产业链里做哪几个环节,还是连这个模块一同做,对应的商业模型也是很重要的。

总体来看,相比于几年前国产化中主要为军用,这两年在民用上射频模组方向的国产化公司越来越多,在滤波器上应该也是类似的。

目前仍然是一些小批量的出货,但长期看,我觉得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比较近了。相比于日本这些传统的龙头,如果公司能够在市占率或者量产能力上实现真正的对标,还需要等到5G这一轮周期结束,它验证的过程才会逐步体现出来。

明年TMT中最看好汽车智能化,

远期空间很大

问:仅从考虑明年,您最看好TMT方向哪个细分板块?

武超则:明年我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包括从硬件开始的智能化。

硬件方面,最典型的是传感器,其中包含摄像头、激光雷达、MCU、IGBT等。它的景气度应该是非常高的,一是由于整个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的一个提升带来了较高增速,二是车的价值量也在往上走。所以汽车智能化第一波应该还是围绕汽车电子的传感器和芯片,这些公司的需求会很好。

其实2021年本应该很好,但是由于疫情,很多公司供不上货,在叠加其他各种原因,最终体现在业绩上不够理想。随着2022年常态化,产能逐步恢复,再加上景气度依旧在,这块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持续的亮点。

在汽车智能化产业链上,除了电子这些标的,往后延伸,软件也非常重要。

目前在汽车电子芯片里面的两家巨头——高通和英伟达,当然包括一些国产化公司,他们一定会有相应的软件服务的供应链。国内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在这块做的不错,因为要降成本,所以一定会有一系列的公司需要在性价比上体现出优势。

而这与手机不一样,那个时候手机链条的软件、操作系统都集中在欧美和日本。但是汽车这个链条上,由于我们的工程师红利以及高迭代速度,全球大部分汽车智能化的软件的产业链都在往中国转移,所以这块也会培育出一些比较大的软件公司,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再往后延伸,比如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相关的一些应用场景,应该也会慢慢出来。

今年汽车应该是长短结合,远期空间很大,短期的业绩和出货量应该也能够维持景气度。

机会从硬件层开始,

长期最大空间还要看智能制造

问: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您更看好哪一类细分的应用?

武超则: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最典型的像智能制造、工业里的工控等。目前这个阶段,从投资的角度看,比较有机会的还是先从硬件层开始。

往后延伸,工业场景下它的数字化的需求提高了以后,软件的需求也会增加,比如做工业软件的这一类标的,这是短期看值得投资的方向。

但往后应用上,可能在工业场景下就要分行业了,要关注哪些行业能够更早实现有效的应用落地。

现在看来,比如说像汽车行业等溯源的场景,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高危行业,像矿山矿井这一类的矿山作业,它们的替代刚需比较大,也在慢慢开始应用了。

长期看,空间最大的肯定还是在智能制造,这跟智能工厂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完全脱节的概念。因为工业互联网本质应该叫工业数字化,互联网它其实是对标的是3G,而现在工业场景需要实现的是数字化,就是把生产数据用代码能够表达出来,提升生产效率。


Tags: 5G

发布: mjtmjtjj 分类: 科技创新 评论: 0 浏览: 12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